采石之战宋金战争的一部分載有霹靂炮的南宋戰船日期1161年11月26日-27日(陰歷宋紹興三十一年/金正隆六年十一月八日-九日)地点采石磯(今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)结果
南宋击败金国,金军叛乱杀死完颜亮参战方
金国
南宋指挥官与领导者
金朝皇帝完颜亮 X
完颜元宜
郭安國
徒單貞
蘇保衡
宋朝皇帝赵构
宰相陈康伯
虞允文
王权
兵力
40000[1]
18000[1]
采石之战,又稱采石磯之役,指中国古代宋金战争中的战役,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(1161年),金朝军队希望由采石磯(当涂北,今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)渡过长江伐宋,但最终没有成功,而以南宋的胜利而告终,维持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。
背景[编辑]
紹興三十一年(1161年),金朝皇帝完顏亮率領60万大軍(号称百万)進攻南宋,橫越淮河,進迫長江。十月,金国东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杀副留守高存福(高存福之女為完顏亮后宫),即皇帝位,是为金世宗。完顏亮面临内忧,無暇应付。
南宋方面,宰相陈康伯主导抗金大计,危难之际,烧毁宋高宗的诏书“如敌未退,散百官”,促使高宗下诏亲征並重抵留都建康(今南京)。宋高宗起用叶义问主持江淮,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,汤思退主管临安,全面抗敌。
过程[编辑]
十一月八日,中书舍人虞允文刚被委任為督視江淮軍馬府的參謀軍事,派往采石磯犒師,而完顏亮大軍亦正圖謀由采石磯渡過長江。当时,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,虞允文并非武将,完全可以听随行人的建议逃走,但虞允文执意要抵抗,进至采石磯,遇到残军1.8万人,士气低落,零散坐于路旁,皆作逃遁之计。虞允文立即親自督師,鼓励士气,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,沿江布阵。
交战时,因为宋军掩匿山后,完顏亮军开始以为采石磯无兵,等乘船快到了长江南岸时,才措手不及看见宋军列阵相待,当地人民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。但已不能后退,只得前进。宋水军多踏车海鳅船(人力外輪船),大而灵活,而金水军船只底平面积小,极不稳便,宋船乘势冲击,金兵大败。第二天,虞允文又派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金军渡口。金军船只出港,宋军用强弩劲射,又使用船载霹雳炮(一种用火药弹丸的投石机)轰击,大败金军。
完颜亮见渡江失败,只得退回和州,接着進兵揚州。十一月下旬,在瓜洲渡(今江苏省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)會集水军,准备渡江。期间金朝发生政变,完颜亮的堂弟曹国公完颜雍被拥立为帝。完颜亮一度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,否则处死,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,为部将完顏元宜所弑。十二月初,东路金军退走,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。
分析[编辑]
此次戰役,刘錡军(駐镇江)与杨存中之功为重,虞允文亦有参与。由於宋军大本营就在建康,离采石三十公里。从建康到镇江宋军有二十万。「中书舍人虞允文刚被委任為督視江淮軍馬府的參謀軍事」实际上表明南宋最高军事指挥已可以直接主持江淮作战。(虞云国《细说宋朝》)
影響[编辑]
南宋迅速扭转局勢,嚇阻金軍繼續南進。
金皇帝完颜亮因瓜洲失利遭部下缢杀。
宋高宗的对金稱臣国策徹底失败,其后翌年退位。
争议[编辑]
「采石之战」所包含的内容也或有不同。亦有「陈鲁公(陈康伯)采石」一说,陈康伯指挥的采石之战应是由他指挥四路迎敌,安排宋高宗(駐建康)御驾亲征。从虞允文的采石首胜,到完颜亮移军瓜洲,受到刘錡军(駐镇江)坚决抵抗,不能渡江。最终被部将杀死。金军撤退。(宋罗大经撰,王瑞来点校的《鹤林玉露》載「四胜:周瑜赤壁、谢安淝水、寇莱公澶渊、陈鲁公采石,四胜大略相似。」《朱子语类》又曰:「谢安之于苻坚,如近世陈鲁公之于完颜亮,……」)
流行文化[编辑]
梁羽生著《狂侠天骄魔女》有部分内容以此战为背景。
参考文献[编辑]
引用[编辑]
^ 1.0 1.1 Lo 2012,第164頁.
来源[编辑]
[南宋]罗大经 撰,王瑞来 点校:《鹤林玉露》
《朱子语类》
陶晉生:《金海陵帝的侵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》(臺北:臺灣大學文學院,1963)。
Lo, Jung-pang, China as a Sea Power 1127–1368, 2012, ISBN 978-9971-69-505-7
外部链接[编辑]
采石之战
宋金大战1161 [1]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
参见[编辑]
海陵王
查论编辽金夏歷史事件辽朝阿保機建國 · 滅渤海 · 颁制文字 · 取燕云十六州 · 滅後晉 · 横渡之约 · 火神淀之乱 · 高麗契丹戰爭 · 宋辽战争(君子馆之战 · 澶渊之盟) · 女真入侵日本 · 重熙增幣 · 景宗中兴 · 遼夏戰爭 · 灤河之亂 · 十香词冤案 · 金滅遼之戰 · 北遼(耶律雅里自立) · 宣和伐辽 · 西辽续国 · 卡特万之战 · 蒙古攻西辽之战 · 東遼(耶律廝不奪權)金朝阿骨打称帝 · 勃极烈制度 · 猛安谋克 · 海上之盟 · 宋金灭辽 · 宋金战争(靖康之变 · 張楚 · 刘齐 · 黄天荡之战 · 和尚原之戰 · 饶凤关之战 · 仙人关之战 · 郾城之战 · 顺昌之战 · 紹興和議 · 秦巩之战) · 颁制文字 · 衍庆功臣 · 熙宗改制 · 海陵王篡位征宋(陳家島海戰 · 采石之战) · 东京兵变 · 隆興和議 · 大定盛世 · 明昌之治 · 開禧北伐(嘉定和议) · 宗浩北伐 · 蒙金戰爭(野狐嶺戰役 · 紅襖軍民變 · 蒲鮮萬奴據遼陽 · 河北九公 · 三峰山之战)西夏李元昊建國 · 颁制文字 · 宋夏战争(三川口之戰、好水川之戰、 定川寨之戰 · 慶曆和議 · 统安城之战 · 臧底河城之战) · 遼夏戰爭 · 母黨專權(惠宗、崇宗) · 崇仁之治 · 灵州之战 · 北宋五路伐夏 · 永乐城之战 · 金夏战争(第一次天德军之役 · 宜水野谷之役 · 第二次天德军之役) · 金夏同盟 · 萧合达叛乱 · 任得敬分國 · 李安全篡位 · 蒙夏戰爭中國歷史事件
傳疑時代 → 夏朝 → 商朝 → 西周 → 東周(春秋 → 戰國) → 秦朝 → 漢朝 → 三國 → 晉朝/十六國 → 南北朝 → 隋朝 → 唐朝 → 五代十國 → 宋朝/遼金夏 → 元朝 → 明朝 → 清朝 → 中華民國 → 中華民國/中华人民共和国
查论编宋朝歷史北宋陈桥兵变 · 杯酒释兵权 · 李筠之乱 · 李重进之乱 · 強幹弱枝 · 重文抑武 · 建隆之治 · 交趾独立 · 北宋开国战争(荆湖之战 · 宋灭后蜀之战 · 宋灭南汉之战 · 宋灭南唐之战 · 宋灭北汉之战) · 禁军 · 更戍法與养兵弥乱 ·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 · 宋辽战争 · 高梁河之战 · 白藤江之战 · 雍熙北伐 · 禁榷 · 王小波、李顺起义 · 咸平之治 · 澶渊之盟 · 宋蕃關係 · 割夏灵六州 · 北宋帽妖案 · 东封西祀 · 刘太后临朝 · 慶曆增幣 · 区希范起义 · 侬智高起事 · 宋夏战争 · 六谷部抗夏 · 五鬼用事 · 仁宗盛治 · 慶曆新政 · 坤寧宮事變 · 濮议 · 活字印刷术 · 宋词 · 交子 · 三易回河 · 熙河開邊 · 熙寧變法 · 宋越熙宁战争 · 元丰改制 · 新舊黨爭 · 元祐更化 · 绍圣绍述 · 收取青唐 · 汴梁 · 六贼当政 · 宋江起义 · 方腊起义 · 海上之盟 · 宣和伐辽 · 平州之變 · 靖康之耻(徽宗内禅 · 宣和和議 · 靖康之变被掳女子 · 洗衣院)南宋建炎南渡 · 黄汪坏政 · 维扬之变 · 苗劉兵變 · 宋金战争( 郾城之戰 · 宋金川陕争夺战 · 黄河夺淮 · 岳飛第一次北伐 · 顺昌大捷 · 紹興和議 · 冤殺岳飛) · 岳飛剿滅楊幺 · 采石之战 · 隆兴北伐 · 隆興和議 · 乾淳之治 · 程朱理学 · 永嘉学派 · 韓侂胄專權(绍熙内禅 · 慶元黨禁 · 開禧北伐 · 嘉定和议) · 史弥远专权(四木三凶) · 金军三道攻宋之战 · 端平更化 · 端平入洛 · 泉州市舶司 · 宋元战争(公田法 · 抗蒙山城 · 襄樊之战 · 回回炮 · 文天祥勤王 · 崖山海战)專門史历史 · 政治 · 军事 · 外交 · 經濟 · 文化 · 科技 · 君主 · 區劃中國歷史事件
傳疑時代 → 夏朝 → 商朝 → 西周 → 東周(春秋 → 戰國) → 秦朝 → 漢朝 → 三國 → 晉朝/十六國 → 南北朝 → 隋朝 → 唐朝 → 五代十國 → 宋朝/遼金夏 → 元朝 → 明朝 → 清朝 → 中華民國 → 中華民國/中华人民共和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