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噶尔灭族

准噶尔灭族

清兵佔領西域後,準噶爾下屬部落頭領時叛時降,使清軍損兵折將。乾隆皇帝因此認為其“豺狼成性”[3],下令將叛亂部落盡行“剿滅”,“永絕根株”。實際上被下令屠杀的只是參與叛亂的部落,如噶勒藏多爾濟、巴雅爾、阿巴噶斯、哈丹、沙喇斯等部,以及淪為小股強盜山賊的“瑪哈沁”(原意為「吃肉的人」,這裡指匪徒,在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中有描述)。但清軍在“清剿”中,有誤殺、濫殺無辜。由於清軍中多喀爾喀蒙古人,對入侵喀尔喀的準噶爾人恨之入骨,剿殺不遺餘力[來源請求]。還有已經歸附清朝的部落,如沙克都爾曼濟,因被大清大臣雅爾哈善懷疑叛亂,亦被清軍殺害。清代史學家趙翼這樣記述:“時厄魯特懾我兵威,雖一部有數十百戶,莫敢抗者,呼其壯丁出,以次斬戮,寂無一聲,駢首就死。婦孺悉驅入內地賞軍,多死於途,於是厄魯特種類盡矣”[4]。沒有反叛的部落被編旗,有的還被派到回部作戰,但這些人都是在清朝滅亡準噶爾之前就歸附的部族。今只有伊犁州昭苏县、塔城地區和蒙古國西部仍有準噶爾殘部的末裔。

以俄國歷史學家兹拉特金《准噶尔汗国史》、台灣作家柏楊《中國人史綱》[5]為代表的一些著作及文章認為,乾隆皇帝在消滅阿睦爾撒納後,命令兆惠對準噶爾部落進行了大屠殺,造成準噶爾部落的種族滅絕。兹拉特金的记述為:“所有史料一致指出,大批卫拉特居民被屠杀,这是清军司令部有计划进行的。……切列潘诺夫编年史肯定:在准噶尔‘人、畜全部被杀绝无遗,连俘虏也不放过,只有那些能够逃入俄罗斯边境的人才得了救。’”[6]這種說法可以上溯至清代魏源的《聖武記》[7]:

「王師初入,兵不血刃,矢不再發,而天不許也。王師再入,師則屢次,壘則再因,而天又不許也。幾大幸,又幾大不幸,一激再激,以致我朝之赫怒,帝怒於上,將帥怒於下,合圍掩群,頓天網而大獮之,窮奇渾沌檮杌饕餮之群,天無所訴,地無所容,自作自受,必使無遺育逸種於故地而後已。計數十萬戶中,先痘死者十之四,繼竄入俄羅斯、哈薩克者十之二,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,除婦孺充賞外,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,編設佐領昂吉,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氈帳。」
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在清準戰爭之前歸附清朝的準噶爾、輝特部落大多被編入八旗。這些提前率眾來降者被分散並編入於十八省和熱河等地的駐防清軍。另有餘部份準噶爾部民被編入八旗察哈爾(或遷徙到漠北等地),被轉化為清軍的戰爭工具。

清军灭亡准噶尔之前归顺的各旗:

額魯特旗、額魯特貝子旗(前/后旗),附牧於喀爾喀土謝圖汗部,後改屬賽音諾顏部。

輝特下前旗、輝特下後旗,附牧於杜爾伯特部 (綽羅斯氏)。

阿睦爾撒納之亂以後準噶爾部人口因清軍的種族屠殺而大量滅絕。清朝將其殘部改準噶爾之名為整個漠西蒙古的部落名額魯特,就地安置,駐紮在新疆伊犁、塔爾巴哈臺以及科布多的額魯特雖然在清準戰爭之後才編設佐領,但他們大多數在此之前已經歸順清朝:

輝特旗,附牧於札薩克圖汗部(雍正年叛逃准噶尔,乾隆年重新归降)

八旗所屬伊犁額魯特營[8],伊犁将军直属

正黃旗、鑲黃旗、正白旗、鑲白旗、正藍旗、鑲藍旗、正紅旗、鑲紅旗

塔爾巴哈臺額魯特十蘇木(佐領)[9],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直属

左翼:达什达瓦部众歸上三旗,位於今昭蘇縣境內

右翼:其餘流散部眾歸下五旗,位於今尼勒克县、特克斯县及新源县境内

科布多額魯特總管旗,科布多参赞大臣直属

一些準噶爾人的殘餘前往阿富汗,巴達赫尚,布哈拉,被當地統治者接受服兵役,隨後他們的後代皈依伊斯蘭教被吸納入當地突厥民族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