姐姐一言不合就打弟弟:你越觉得孩子不值得被爱时,ta越需要爱

姐姐一言不合就打弟弟:你越觉得孩子不值得被爱时,ta越需要爱

上文的小女孩,认为弟弟是竞争者,害怕失去父母的爱,所以,她打弟弟发泄内心的焦虑,企图引起父母的关注。

妈妈规定看手机的时间,到点她坚持不还,她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试探妈妈是否爱她。

当妈妈把手机抢下时,她的内心愈加焦虑不安,以至生气地打了妈妈。

这种情况在二胎、亲子分离、上幼儿园等时候,会特别明显。

对于幼小的孩子,父母就是整个世界。当他们感觉可能失去父母的爱,内心的焦虑难以言喻。

这时的孩子特别可怜,他们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糟糕的状况,而父母往往因为不了解,还会责打他们,更是雪上加霜。

有网友说,宝宝小时候,因为生二胎,孩子和奶奶睡了一段时间,那段时间情绪特别不好,打人、爱哭、脾气暴躁。为此挨了好多打,现在想想好后悔。

心理学上的4C法则:沟通(communication),选择(choice),结果(consequence),联结(connection)。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行为准则,使孩子内心安全、行为有度。

沟通,保持与孩子的耐心交流,告诉孩子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状况,鼓励孩子讲出心中的感受与困惑。

选择,选择能让人获得掌控感,觉得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是重要的。提供给孩子一些选择项,比如“今天你先洗澡还是弟弟先洗澡”,“明天爸爸送你去幼儿园还是妈妈送你”。

结果,制定规则,什么行为是好的,哪些行为不被允许,可以用什么行为取代不被允许的行为,讲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。比如手机只能看十分钟,是因为伤害眼睛,而不是妈妈不爱你。

联结,是4C的核心,当孩子感受到确定的爱,他便不会以试探、发泄来刻意引起关注。无论多忙,有几个孩子,都要抽出时间倾听他的想法,跟他一起玩耍,让他感受到与父母的亲密联结。

心理专家布鲁尔说: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的重要内容,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。

孩子内心明朗,拥有踏踏实实的安全感,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。

2. 孩子成长敏感期的习惯养成

1岁半到3岁的孩子,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。他们对世界产生了迫切的探索欲,可能表现出爱扔东西、咬人、打人、执拗等。

父母不要认为他们故意捣乱,要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,帮助他们运用自己的肢体,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。

比如玩手指游戏、拍手唱儿歌、户外活动,耐心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……

理解孩子的打人行为,不等于纵容。孩子是一张白纸,循着本能表达,不懂得行为的好坏边界,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情感引导。

《我是一个葆婴妈妈》书中说,孩子做出打人、咬人行为时,家长不能表达赞赏、默许、宽容等态度。

文中有个孩子打奶奶,奶奶痛得皱眉,但很快露出宽容的微笑。妈妈却没有纵容,她同样打了孩子一下,孩子感到了痛,小脸上满是委屈和不解。

这时妈妈轻轻帮他揉小手,告诉他,妈妈错了,妈妈打宝宝不对,宝宝会痛,我给宝宝吹吹。

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: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。

孩子明白了被打的感受,懂得了打人的行为不好,还从妈妈对他的抚慰中学会了抚慰别人。

这个时期的孩子,也开始有物权意识。

父母要尊重孩子,不要认为他“小气”,不强迫分享。强迫不会让孩子明白分享的真正意义,他只会认为“分享就是把我的东西拿给别人,我才不要分享”。

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舒尔博士提出了一个ICPS(I can problem solve)模式,引导孩子解决问题。

比如两个孩子争夺玩具,眼看就要打架。

父母可以问孩子,这时是什么感受?一个说很生气,他抢我的玩具,一个说不开心,他不给我玩。

有没有办法让两人都感觉高兴?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,并试试这些方法。比如“你找一个玩具给我交换”,“给你玩一会儿就还给我”,“我们一起玩”,“只能在这个房间玩”等等,直到矛盾解决。

最后,表扬孩子,用想办法取代打人的方式,特别棒。

父母要善于读懂孩子的行为,耐心帮助他们度过成长的敏感期,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
3. 孩子的内心缺失了爱和关怀

有一本书叫《偷影子的人》,文中的马格总是欺负同学。

马格的家,餐桌上沉默冷淡,没有欢声笑语,平日里爸爸看报纸,妈妈看电视,没有人对他表达关心。为了跟父亲亲近,不喜欢杀戮的马格,强迫自己跟父亲去打猎,却被骂一无是处。

父母的冷漠与责骂,让马格变得外强中干,看似满身是刺,内心深处却极为孤独脆弱。

日本有个实验,心理学家拿了一些图片去学校,图上画了很多小孩的表情,有的笑,有的哭,有的愤怒……等等,让孩子们识别画上的人物表情。

实验发现,那些在学校经常打人的小霸王,大部分都辨别不清图上的表情,他们会把一个生气的表情,说是正常的。

因为这些孩子从小被人忽略感受或得不到爱,所以,他们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,也不懂得友好地对待别人。

爱打人的孩子,内心往往都有阴影,他们没有从父母获得足够的爱与关怀。

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:孩子需要爱,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。

4. 成人的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映射

美国著名亲子专家罗娜•雷纳说,孩子是大人的监视器,他们日夜看着你,从你的一举一动中学习。

所以,当你希望孩子行为举止正确,请一定给他好的示范。

经常看到有些家长,孩子不小心磕到桌椅、绊倒地上时,他们打桌椅、踹地板来安抚孩子,说:“打它!都怪它弄痛了宝宝!”

孩子立即学会了,以后遇到问题,他就责怪别人、打人打物。

父母管教孩子时,如果常使用“武力”,孩子会下意识模仿,并认为解决问题只要靠打人就行了。

我儿子班上,有个小朋友,经常打人,而且他打人最喜欢用脚踢。

有一次,因为“打群架”,所有牵涉的小朋友家长都被叫到学校,我也是其中一个。

教室里,老师让孩子们挨个说事情经过,以及自己怎么参与进去的。

原来,那个最爱打人的孩子跟另一个孩子打架时,几个围观的同学,也被他打了,另几个同学跑来劝阻也一并被打,我儿子就是因为劝架被牵扯进去的。

轮到那个“始作俑者”孩子发言,来的家长是他爸爸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他爸爸问他为什么踢同学,他说“你经常就是那样踢我的!”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了。

所有孩子的问题,都是父母的问题。养育孩子的路上,父母一不小心就可能给孩子埋了雷。

托尔斯泰曾说: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,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。

孩子的习惯往往就是父母的习惯,育儿终归要先育己。

央视纪录片《镜子》里有句话: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,父母就是作画的人,白纸变成什么样,关键在父母。

我们都要好好学习,读懂孩子的心,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,力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留遗憾。

养育孩子,不仅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,更要懂得如何去爱。

云开,高级研发工程师,自由撰稿人,心理学爱好者,爱孩子爱写作,左手研发,右手文艺,相信唯有内心肥沃,梦想才会开花。

关于“孩子打人”,你有什么想说?留言区沙发给你留着。

编辑:陈说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